当国际空间站从距离地球420公里的高空,以每小时28000公里的速度飞越北京上空时,欧洲航天局女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借《兰亭集序》中的名句,骋目抒怀,表达她俯瞰寰宇时飞扬的心绪,也让世界看到了 这一千古名作“立体的丰盛的不朽的魅力”。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什么1600多年来,魅力不减?
01
书法之妙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公元353年的三月三,“上巳节”。在会稽任内史的王羲之,约上谢安、李充、许询、孙绰一众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作序一篇,以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
在书法史上,《兰亭集序》是行书的巅峰之作,迄今无人超越。“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的句子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汉字的形体之美在《兰亭集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字写出来均有其独特姿态,相同的字,均有变化,整体而言千姿百态,错落有致。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字,要算“之”字了。全文二十个“之”字,方扁、粗细、纠连、急缓、曲直以至于大小,竟不相同。“之”,大多具有唐太宗所指的“似断若连”的特征,姿态迥异,或头脚伸张而重心稳定,或头脚紧缩而呈长方形。
02
内涵之深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在这篇短文中,王羲之从“宇宙之大”的欢乐宴集,转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死哀叹,最后提振到“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生命哲思,王羲之以短短的篇章,写尽了中华文化的灵动飘逸、清丽深沉。
“死生亦大矣”,古往今来,除了生死之外,其他都是小事。正如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中写道:“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逝者如斯夫,岁月在悲喜交集的点滴中流逝,唯有遵守本心,活在当下,才不负韶光。
正如结尾那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永和九年的盛会虽早已画上休止符,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却持续滋养着世人的精神世界。
03
吟诵之美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04
电子图书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作品很丰富,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白砥老师临摹王羲之书法,他自己在《白砥临名碑名帖——王羲之手札》前言中也谈到,对王羲之书法用功最勤,最初学书时即从《兰亭》《圣教序》入手。此次的图书收录了王羲之手札代表作,内文排版将原作与临作左右相对应,不仅有白砥老师实临、意临的作品,还有较多的局部对比,通过对比图可以直观感受白砥老师在临摹时如何取舍。
【登录说明】
注册或登录过程中,如遇绑定机构代码的情况,请使用代码:ddtsg。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丹东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