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开了一下午会,对着录音倒带三遍,就为了把“下周三前提交方案”这句话抠清楚;或者在咖啡厅和客户谈项目,录音里全是邻座的笑声和咖啡机的轰鸣,转写出来的文字像乱码;再或者和方言区的朋友聊天,某软件把“巴适”写成“巴士”,把“摆龙门阵”写成“摆龙们阵”,差点闹笑话?我前两个月就天天被这些事儿折腾,直到市场部的小琳甩给我一句:“快试试听脑AI,我现在开会全靠它续命。”
抱着“再踩坑也不会比之前更糟”的心态,我下了听脑AI的APP。第一次用是上周的部门例会—会议室的空调声大得像台小风扇,我打开APP点了“会议模式”,就把手机放在桌上开始开会。等散会时,我随手点“导出”,直接拿到一份整理好的纪要:每个发言人的话都分好了段、标清了名字,空调声完全消失了,连同事说的“用户增长漏斗模型”“转化率优化”这些专业术语都准确转写,甚至我中途小声嘀咕的“把这个数据再核对一下”都没漏掉。我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这也太省心了吧?
后来我特意研究了它的技术,才明白“好用”不是偶然。先说双麦克风降噪,这玩意儿不是单纯“消音”,而是给手机装了两个“分工明确的耳朵”:主麦像个“人声侦探”,只专注收你喉咙里蹦出来的字;副麦像个“噪音捕手”,专门抓背景里的空调风、键盘声、远处的笑声,然后通过算法把噪音“剥”掉—就像你吃橘子时,精准分开果肉(人声)和果皮(噪音)。我上周在公司楼下咖啡厅谈项目,旁边桌在放周杰伦的歌,我打开听脑AI录音,转写出来的文字连客户说的“这个方案的ROI要再算细点”都准确,音乐声像被“一键删除”了。
再说说DeepSeek-R1技术,这是它的“核心大脑”—训练了海量语音数据,准确率能到95%以上,连专业术语都“门清”。比如上次开技术会,工程师说“我们要优化Transformer模型的注意力机制”,某知名软件转写成“优化传输者模型的注意力机制”,而听脑AI直接准确识别“Transformer”;还有次财务说“季度营收环比增长18.7%”,它连小数点都没弄错。客服说,DeepSeek-R1针对互联网、金融、教育做了专门训练,相当于给AI装了本“行业词典”,专业词根本难不倒它。
动态增益调节更“贴心”—你说话声音小,它自动把收音灵敏度调高,不会漏掉半个字;你说话声音大,它就调低,不让声音“爆掉”。上周开电话会,有同事离麦特近,喊着“这个任务我明天就能完成!”,我以为会糊,结果转写文字清清爽爽;还有个同事坐在角落,声音像蚊子叫,听脑AI也没漏掉他说的“我需要技术部支持”。以前用某软件,声音小了录不上,声音大了像炸麦,现在终于不用再“凑麦说话”了。
最惊喜的是方言和多语言识别—我做客户运营,常和不同地区的人打交道。上次和成都客户开会,他说“这个产品巴适得很,性价比高”,某软件写成“巴士得很”,听脑AI直接准确识别“巴适”;还有次和广州客户谈合作,他说“呢个方案几好,不过细节仲要再调整下”,转写出来是“这个方案很好,不过细节还要再调整下”,连粤语的语气词都没弄错。查资料才知道,它支持19种方言,误差率只有0.3%—相当于1000个字里只错3个,比我自己听方言还准!
展开全文
用了一个月,我彻底成了“自来水”,因为它真的把“效率”刻进了骨子里。以前整理2小时会议纪要,我得花1小时:倒带听录音、逐句转写、手动分段、找重点;现在用听脑AI,实时转写,会议结束直接导出,只要2分钟—效率提升了60倍!上周开3小时跨部门会,以前得花1.5小时整理,现在我当场把纪要发领导,领导说“你最近怎么这么快?”,我笑着说“不是我快,是AI快”。
更重要的是“准确”—以前总怕漏信息,比如客户说“月底前签合同”,现在连小声提醒都能捕捉到。还有智能分段和关键词提取,它自动把不同发言人的话分好段,标清名字,不用我手动拆;还能把“截止日期”“行动项”“负责人”标成关键词,比如上次会议提到“下周三前提交方案,张三负责”,它直接生成待办事项,我一点“同步日历”,就不用再记在备忘录里了。
我有时候会想,好的AI到底是什么样的?不是炫技的复杂功能,而是“解决真实痛点”—听脑AI的每一个技术点,都冲着我们的需求来:怕嘈杂,就做双麦克风降噪;怕转写错,就做DeepSeek-R1;怕声音不均,就做动态增益;怕方言不准,就优化多语言模型。这才是“有用的AI”。
最后给你几个实用技巧:① 一定要选对场景模式(会议/电话/方言),识别更准;② 长时间录音(比如培训)用网页版,更稳定;③ 实时转写时多看看屏幕,有错误当场纠正;④ 别忘用“自动待办”,省得找重点。
如果你也在被会议纪要、录音不清、方言识别困扰,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不是我夸张,它能让你从“整理狂”变成“甩手掌柜”。现在我开会前必打开它,就像带了个“贴身秘书”,帮我把一切都整理得妥妥帖帖。其实我更在意的是“安心”—再也不用怕漏信息、错术语,再也不用为整理纪要熬夜了。
有时候我会想,未来的语音识别会变成什么样?也许会更“懂场景”,比如自动识别面试/培训,提取更精准的信息;也许会和钉钉、飞书深度集成,直接在软件里调用。但不管怎么变,能解决用户痛点的技术,才是好技术—而听脑AI,已经做到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