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只因其对外政策太恶心

历史上,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只因其对外政策太恶心

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7世纪,此时正处于殖民时代的新一轮争霸,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殖民“先驱”已经推举二线,走上前台的分别是英国、法国以及荷兰。而在17世纪中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被法国击败,退出争霸舞台。

此时法国成为了欧洲大陆的最强者。这对于英国来说不是个好消息,英国是个岛国,其在环境上处于劣势、孤悬海外,资源有限。一旦法国称霸欧洲,其便可以通过封锁来孤立英国,很麻烦。这种事儿欧洲大国们可没少干,从最早的西班牙、到后来的拿破仑,再到希特勒,都搞过。

英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也是争夺世界殖民霸权,于是就使劲儿捶法国,两国从十七世纪断断续续的打到了十八世纪中,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在英国的合纵连横下,欧洲已经打成了一团,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瑞典等等这些老牌的新兴的势力,都参与了进来,战火几乎遍及全球。而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地理位置等原因,英国与法国的冲突大都是在海上以及海外殖民地,欧陆战场则是普鲁士这些去捶法国,英国在背后出钱接济。

这明显法国吃亏啊,所以最终的结果便是,包括法国普鲁士在内的西欧被打残,英国乘机抢夺了法国大批海外殖民地,成为殖民霸主,日不落帝国的雏形开始显现。很显然,大陆均势政策,让英国尝到了甜头,于是在拿破仑时代。英国继续不遗余力的推行这个政策。

虽然拿破仑搞定了大半个欧洲,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欧陆霸主,但英国一直在背后捅刀子,其始终是反法同盟的坚强后盾。而在英国的鼎力支持下,再加上拿破仑折戟俄国寒冬,拿破仑逐渐走向下坡路,最终拿破仑帝国瓦解,欧洲再度恢复到均势状态。

当然,欧洲从来不缺乏强者,搞定拿破仑之后,东边儿的沙俄已经将触手伸了过来。英国坚持谁强就打谁的原则,又联合法国,开始捶沙俄。于是在巴尔干半岛,英法联军好好的老毛子上了一课。沙俄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曾经的欧洲宪兵,现在也就能欺负欺负晚清和土鸡。

当然,英国也不是老搞合纵连横,因为他的原则是“均势”。比如十八世纪下半叶,普鲁士和法国在西欧争霸,这在英国看来就是狗咬狗,两败俱伤,坐收渔利才是硬道理。于是英国很自然的放弃了曾经的盟友法国,搞得法国被普鲁士狂揍,连皇帝都被俘虏了。

于是英国这“背信弃义”的名声也传开了。

这也是大陆均势政策下的另一个产物,即“光荣孤立”政策,其核心就是我英国不会和任何国家保持长期稳定的盟友关系,一切还是得以欧洲大陆的形势变化为准。但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独立浪潮的兴起、殖民主义的逐渐没落、以及美国、德意志等国家的强势崛起。英国必须得找盟友了,这个盟友自然是相爱相杀的法国。

这才有了一战和二战时期的英法联盟。

但是,英国从来都没有真的把法国当作朋友,它始终防范着法国。比如一战结束之后,德国战败,法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欧陆霸主。这下英国就不舒服了,于是在巴黎和会上狂怼法国,尽可能的保护德国权益,这也为德国后来的再度崛起提供了基础。所以,二战的爆发,英国是要负责任的。

而在二战中,英国也是同样的想法,一味的搞绥靖政策,其目的就是将祸水东引,让德国与苏联打。

这就是搅屎棍,搞的这些事情。

当然了,这种政策从战略上来讲,绝对是很聪明的。虽然有些不厚道,但为了国家利益,无可厚非。事实上,这种谋略,咱们中国历史上也经常玩儿。

举个例子,当年隋文帝面对突厥,其实就是这个政策。

其抓住突厥内部势力分裂的机会,强力扶持较弱的突利可汗(启名可汗),给钱给地给粮食,在使得战败之后本已经走向绝路,准备自杀的突利,再度崛起。突厥各部一直保持在一个均势状态,隋朝的边患压力大幅减轻。

这就是咱们前面所提到的“离强合弱”的四字精髓。如果再深入点儿,其实这个放在朝堂上、企业中同样合适。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帝王权术,核心无异于“制衡”二字,皇帝会在朝中有意发扶持两方势力,绝对不会让任何一派大权独揽。

放到现代,同样也有,再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里,在野党和执政党的相互制衡,也是保持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好办法。所以英国这个搅屎棍在欧洲搞的这个套路,虽然很常见,但非常实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bat365官网登录下载 安逸花借3000利息多少真实算账!手把手教你避开这些坑
365bet游戏下载网站 手机计算器APP

手机计算器APP

📅 07-17 👁️ 2747
365bet游戏下载网站 守望先锋猎空综合性分析 如何让你玩好猎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