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东阿镇北市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1310人的大村,历史上因有集市和清朝铺兵,一度富甲一方。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北市村往日风光不再,集体经济空壳化,土地承包到户,再加之村干部群众工作方法不足,干群关系紧张,逐渐地,民心散了,村风差了,家底穷了,当年的先进村沦落为乱子村、上访村。2011年,被划入省级贫困村行列。 从2010年开始,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史兴顺带领大家,坚定脱贫信心,理清发展思路,扶贫先扶脑,脱贫先立志,把产业脱贫视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以扶贫资金作酵母,选准一个好产业、建立一个好机制,让贫困户与村集体共同致富,走出了一条具有北市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短短五年间,村集体从欠债5万元一跃上升为年收入30多万元,166户431个贫困人口,户户、人人都有脱贫致富产业,北市村也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省生态文明村、省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思想扶贫是前提 扶贫先扶脑,脱贫先立志,以学典型长见识促积极行动,以全方位保障解后顾之忧,增强困难群众的主动参与意识 2013年,在济南市检察院“第一书记”于相来的帮助下,北市村准备新建个栝楼种植基地,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当时村集体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做好了对接企业、流转土地、安装水泥立柱、铁丝网、防护网等几乎所有的基础工作,只等村民下地种植管理,但村广播连喊了三天,就是没有一个报名的,甚至当史兴顺点名一位年轻党员带头时,他也直摇头,一问原因,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怕赔了。 原来,为了脱贫致富,北市村以前也曾搞过比如种大棚蔬菜、种桑养蚕等项目,但由于没有群众基础、政府一厢情愿地“拉郎配”,无一例外地赔了个精光,并留下了“要想穷、种大棚”,“种桑养蚕、不是一年就是两年”等调侃的顺口溜,让大家深以为戒。在反复说教无效的情况下,史兴顺一拍胸脯,“赔了算我的——每亩地包1000元损失,挣了是大家的”,并当场拿出村里与负责回收的济南禾宝中药材公司签的合同为证,这才让大家吃了定心丸。 这件事让史兴顺深刻认识到“扶贫先扶脑”的重要性。他分析道,凡是贫困户,多半是多年来穷怕了、赔怕了的,风险意识极强,只要有一点风险也不敢涉足尝试,同时等靠要、观望情绪严重,在发展机遇面前畏首畏尾。要想经济扶贫,首先就要先给他们的思想扶贫,让他们放手参与进来,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从那以后,北市村每年都组织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单位由穷变富的发展经验,把外地的致富带头人请到村里现身说法,邀请专业人士给村民培训技能,让大家重树致富信心。 在农村有“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这么一句民谚,说的就是贫困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等惰性思想。为了避免形成这种情况,几年来在北市村干部群众中形成了这么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凡是在慈心一日捐活动中不捐款的村民,一律不能参与“十星级文明户”、低保等活动的评选,村“两委”对此的态度是“提倡不强制”。捐款不分先后、不论多少,只要捐款表明态度就行。经过几年努力,现在北市村的慈心一日捐,不用喇叭喊、不用干部发动,一上午就能捐15000元,让邻村瞠目结舌。东阿镇党委书记姜爱文对此评价道,看似毫无关联的捐款活动,激发了村民的共建共享意识,在以后的产业扶贫中,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担当,大大激发了扶贫攻坚活动中贫困群众这一最大主体的积极性。 史兴顺经常给会计说,要记好村里的两笔帐,一笔是村务经济帐,另一笔是村民的思想帐,谁家为村里做贡献了,谁家有病有灾了,谁家遇上喜事难事了,都得做到心中有数,等到合适的节点,该重奖的重奖,该提醒的提醒,让大家的思想始终围绕着村里的号召转,喜时露露脸,难时帮一把,让大家共走富裕路。 产业扶贫是根本 利用扶贫资金作酵母,选准一个好产业、建立一个好机制,让贫困户与村集体共同致富 2013年,经过前后四次带领党员、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反复论证,北市村决定与禾宝公司合作种植栝蒌,村民负责种,禾宝公司负责收,村集体则利用20万元的扶贫资金,负责土地流转、整平、购买水泥立柱、铁丝等物料,以及协调禾宝公司进行技术服务,首批有20户农民参加,总面积100亩。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北市的栝篓第一年就喜获丰收,平均亩收入3000元,20户农民当年脱贫,村里也拿到了总计6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刨去3万多元的土地整平费用,还有2万多元的纯收入。 头炮打响,点燃了村民种栝篓的热情。2014年,在村民们强烈要求下,北市村又吸收12户群众,扩种了60亩。这一次,村里和群众的协议是,种植户自费购买安装立柱和铁丝,村里负责流转土地,然后以免收三年的土地流转费用入股,三年后提取种植户收入的20%作为集体收入。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当时集体的负担,又刺激了村民的积极性。 受制于土地流转,种栝篓脱贫富民无法大规模推开,带动能力有限。2014年,北市村充分挖掘村民们多年来有做绿豆粉皮的传统这一优势,借助90万元的省市扶贫资金,再自筹20万元,建起了占地40亩、1300平米生产车间的绿豆粉皮加工基地,村里实行“1+4+20”的梯级滚动发展策略,即先由外地请来的师傅教会1位带头人,再选拔4位村民到其加工作坊学习打工,既学技术又挣钱,出徒后再由这5位师傅带动后续的20位贫困群众,形成接力致富、滚动发展的格局。村里成立平阴县东阿镇北市村纯绿豆粉皮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北市铺牌”商标,集中精力抓好原材料统购和粉皮成品统销这“两头”,把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放手给25位加工户,并按照一张粉皮提成1毛钱的比例,作为合作社管理经费和村集体收入。去年,58岁的“带头大哥”韩家臣没有再出去打工,而是来到基地跟着师傅学做粉皮,他喜滋滋地说,“一年下来小有收获,俺的纯绿豆粉皮城里人都喜欢,25块钱一斤还供不上卖,全年卖了30多万元,俺两口能挣个三四万块吧”。 史兴顺介绍,今年老韩带的4位徒弟就能自立门户当老板了,又能带动第三批20个贫困户,到明年这25户就都脱贫了。眼年粉皮产业发展兴旺,北市村又琢磨着投资50万元建个储存基地,统一生产标准,对村民生产出来的合格粉皮敞开回收,让他们安心搞生产,合作社专心搞经营。 去年底,北市村在粉皮基地引进了一家阿胶糕生产企业,初步计划需要60多名工人,在谈判时史兴顺就以“必须优先解决北市村20名村民进厂工作”为条件,写进了厂房租赁合同。根据协议,土地及厂房的年租金为14万元,村集体的造血能力进一步增强。下一步,企业还要申请GMP认证,他打的如意算盘是,“和粉皮生产合作社一起,一揽子解决卫生认证问题”,并且还可以通过对方的电商渠道,帮助村民卖粉皮,一举多得、谋求共赢。 基层党建是保障 配齐配强“两委”班子,精准定位集体、个人和市场的关系,增强带领群众投身市场、脱贫致富的组织带动能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北市村由贫到富、由乱到治的喜人变化,得益于2010年底推选出以史兴顺为班长的新一届村党支部。 在此之前,当年富甲一方的北市铺已经穷了很久、也乱了很久。村集体欠债5万多元,无钱发干部工资,就以地相抵,群众意见纷纷。村委会门前那条南北方向的中心路,多年未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民出行靠腿趟、排水靠土渗,怨声载道。包括北市村在内的九村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因村民不同意伐树、拆房而无法施工,甚至在个别人的煽动下,200多名群众到县里上访闹事,造成极坏影响。新支部从修路做起,历经十几个日日夜夜地入户做工作,终于伐掉了树、修通了路,也树起了村干部的威望。 村支部书记史兴顺,长年做生意,头脑活,党性强,看到谁家有难了,总会伸手帮一把,在群众中很有威信。当选支部书记后,面对令人挠头的扶贫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扶贫解困,给群众多少钱物,解决不了长远问题;硬拉郎配,让群众干不愿意干的事,解决不了积极性问题;群众投入太大、担心赔老本,不敢尝试参与,解决不了“造血”问题;村集体光投入没回报,解决不了长远发展的问题。在如何获取集体收入方面,他又提出,集体要回避自己的短板,不能直接经商干企业,要发挥长项,多在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做文章,与群众共同致富。 科学精准的定位,使北市村走出了一条具有“北市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即村集体以扶贫资金或集体投入为酵母,投入产业发展中,搭建起一个创业发展平台,引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以创业带就业,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在这一过程中,村集体平台“抓两头、放中间”,集中精力做好合格原料的购进、产品的售出、技术信息的服务,既不大包大揽,也不放手不管,而是把具体的生产经营放给群众,让其成为村集体大盘子里的一个生产单元,用其所长、展其所能,实现有序经营、健康发展。纵观北市村从种栝楼到做粉皮,无一不是这样。去年,北市村栝楼再获丰收,平增亩产近5000元,32户栝楼种植户户均收入2.5万元,村集体仅此一项产业收入8万,总收入30万元。 以德治村是基础 传统文化育人入心入脑,以德治村建设扶正袪邪,在口口相传中成风化人,转民风、正村风,为长治久安打基础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扶贫解困不是一蹴而就,要让贫困群众“经济、思想都脱贫”,需要从农村实际出发,找到一条既符合村情民情、又管长远的路子,在5年的摸索实践中,北市村把它定格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以德治村上。 史兴顺讲了一个故事。2011年底,在全村十星级文明户表彰大会上,包括听从村里修路号召、主动伐树拆房的16位户主在内,89位村民披红戴花,喜领奖状、奖金,这让很多人动了心。第二年冬天,一个不太孝顺的村民非常不好意思地把史兴顺叫到一边,说夜里主动给村里看公益广告牌好几天了,希望也能给他个荣誉,还承诺明年村里建粉皮加工基地时,无偿把大棚拆掉。后来,史兴顺等人考虑到他家两三个孩子也都到了婚嫁的年龄,家里一穷二白,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发给他一个“支持村务星”,这让他非常高兴。后来,在村干部和兄弟们的批评教育下,这位村民主动赡养父母,积极到栝楼基地里打工,生活走上了正轨。 这件事让史兴顺认识到,在万众一心追求物质文明的今天,精神文明表彰对村民仍然具有极端重要性。为此,村里专门收拾出一间能容纳200人的大会议室作为北市村道德大讲堂,每月一次定期邀请市县道德模范、县明德孝文化传播中心和县尼山书院的讲师来讲解传统文化;针对农村实际,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部喷绘上有关二十四孝和弟子规的画面,让村民出门就受教育、时时处处都受教育;制定推出了北市村村规民约,专门成立由十几位老党员、老族长、老教师等组成的村红白理事会,监督村民遵照执行,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在村中心位置建设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全村推选出的四德模范、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既表彰先进、又教育群众;从2010年起,连续6年,每年都拿出1-2万元,重奖村里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党员、致富带头人、诚实守信者等星级文明户,村里专门制作了大红奖牌,请镇、村干部登门授牌,增加了群众的荣誉感,促进村风民风健康发展。 一手抓经济脱贫,一手抓以德治村,几年来,北市村发展走入新天地,农村党支部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群众间的荣誉感、感恩意识都与日俱增。66岁的老党员高吉祥,老伴患病多年,生活十分困难,当选为低保户毫无异议,但他坚决要求退出,他说,“我是党员,还是把低保让给更困难的群众吧”。70多岁的苏本昌老两口丧失劳动能力,膝下只有一个精神病儿子,被评为低保户后十分激动,主动为村里打扫街道直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