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梁瑞华30岁,带着一百多口子下岗工人,他走上改革路。10年后,身为平阴重点碳素企业的一把手,梁瑞华没想到,碳素产业会成为“百亿产业集群项目”。 与梁瑞华一样,在平阴,杨福安麾下的山东福胶集团公司,在孔祥存手下壮大的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都通过改革获得新生,并成为当地产业支柱。在平阴,记者采访了政协委员梁瑞华、人大代表杨福安和孔祥存,了解到他们的创业路。 创业艰难: 工厂面临破产通过改革完成自救 在平阴县孔村镇,密集的碳素企业引人瞩目。“一般人都不知道碳素是干什么的。”梁瑞华在介绍碳素时,喜欢从它的重要性谈起,“碳素的下游产品是国民支柱产业电解铝,生产一吨电解铝需要半吨碳素。”梁瑞华向记者介绍,没有碳素就不能生产电解铝。 梁瑞华是土生土长的孔村镇人,高中毕业后,他进入镇上的平阴铝厂碳素厂工作。“当时的碳素厂是集体企业,生产的碳素主要供应地方铝厂。”梁瑞华告诉记者,当时碳素年产量为3万吨,“改革开放之后,铝厂经营困难,濒临破产。” 10多年前,位于东阿镇的阿胶厂和平阴县西南的玛钢厂处境类似。“企业遇到很多挫折,在改制方面困难最大,当时如果不尽快地启动市场,福胶就可能慢慢垮掉。”山东福胶集团公司总经理杨福安说。 孔祥存的好友、平阴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展恩华说,上世纪90年代以前,铁锅是济南玛钢厂的制品之一。“产品没有竞争力,效益不好。”展恩华介绍说。 梁瑞华是碳素厂的最后一任厂长,他决定利用原有资源成立民营碳素厂。“厂里的员工也不想看到厂子倒下,记得为了还清厂里20万贷款,大伙四处借债,最后凑了一摞存款单送到银行。”就这样,梁瑞华和一批下岗工人成立了济南万方碳素有限公司。 同样是通过改革,阿胶厂和玛钢厂相继转型。 敢为人先: 百亿产业的目标,从第一份订单开始设定 平阴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百亿产业集群”屡次被重点提及。不谋而合的是,这个项目同样出现在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机械装备产业、医药食品产业、水泥建材产业、碳素产业、服装鞋帽产业、新兴产业是6大产业集群。”平阴县人大财经委主任张阴东介绍。 据梁瑞华介绍,孔村镇碳素工业园区共有7家碳素企业,生产的碳素占中国碳素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万方碳素去年的生产总量为40万吨,销售额达15亿,碳素产业实现百亿目标肯定能够实现。”梁瑞华说,孔村镇碳素产业基地是全国重点碳素产业基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我们公司的产品出口到俄罗斯、印度、阿联酋等地。” 杨福安说,阿胶是医药食品产业的支柱,虽然现在产业目标定在百亿,但是高目标是靠平时的积累一步步实现的。“创业初,虽然我们的企业盘活了,但是却没有销售商,只能靠公司员工一点点地攻下市场。”杨福安为打拼市场,在开订货会时带了两个司机,日夜赶路抢时间。 杨福安说,他尝过困难的滋味,所以对现在的企业倍加珍惜。“拿到第一份订单后,我就给公司员工说,卖阿胶不是我们的目标,还要起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展恩华告诉记者,以玛钢为代表的机械装备产业被列入百亿产业项目不是偶然,是众多企业家执着前进的必然。 任重道远: 延伸产业链,用加法让企业走得更远 杨福安告诉记者,福胶集团目前涉足医药保健品、数控机床、房地产三大产业。“产业链多元,不是表示阿胶的比重减少,而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强阿胶的抗风险能力。”杨福安说。 谈到公司的发展计划,梁瑞华说,万方碳素的近期目标是在两年内成为国际一流碳素企业。“现在公司工艺已经非常先进,发展的瓶颈是产业单一。”梁瑞华表示。 “碳素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余热,现在大量的热力资源被浪费了,下一步,我们打算实行运营转型。”梁瑞华憧憬说,如果能把余热利用起来,发展碳素周边产业,企业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延伸了,用加法做企业,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目前,年过花甲的孔祥存已经退居二线,孔令磊成为这家对欧美出口国家拥有产品定价权企业的掌舵人。“玫德铸造公司会根据市场扩大生产,保持竞争力。”低调的孔令磊说。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但是三位企业负责人说,平阴县的同行企业会强强联合。“我们在学习中找差距,一起为振兴地方企业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