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市“两台一报”(济南电视台、济南广播电台、济南日报)的记者来我县,对刚刚获得“济南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荣誉的东阿镇北市村党支部书记史兴顺进行了集中采访,用镜头、声音和文字生动展示了这名村党支部书记“致富不忘众乡亲,心向家乡挑重担”的为民情怀(后附事迹材料):
致富不忘众乡亲 心向家乡挑重担 史兴顺同志是一名企业家,经过多年打拼拥有了数千万元的家资。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心中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6年来他带领北市村,从负债累累到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村容面貌和群众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以德治村”的村级治理模式和特色产业的拉动,像一台充满动力的双引擎发动机,不断推动村级各项事业大跨越向前迈进。在他的带领下,北市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济南市精神文明村”、“平阴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荣获“省级优秀共产党员”、“ 县级道德模范”。 回村当支书,“烂摊子”两委重树威信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北市村由贫到富、由乱到治的喜人变化,得益于2010年底推选出以史兴顺为班长的新一届村党支部。2010年,当时的北市村贴着“软弱涣散”和“省级贫困村”双重标签,村集体负债累累,村里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在这种情况下,镇党委开始考察人选,着手更换村领导班子。史兴顺成了村党支部书记不二人选,直面镇党委负责人,史兴顺没有推诿,“我是一名党员,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朋友们说他犯傻:“放着千万老板不当,去接那个烂摊子”。村里群众更不看好他:“北市村这个样,谁来也白搭”。接过这个“烂摊子”后,村里只有现金115块4毛3,欠账4万3千元。一堆错综复杂的难题盘根错节地绞在一起,让人看了头大无比。 经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史兴顺发现北市村最大的问题不是没钱办事的问题,而是人心涣散的问题,群众对党员干部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所以他坚持村里大事小情一律公开化,严格坚持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遇事与群众商量,让群众明白,这种做法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随后,他把村级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修路上,在他看来,这件事不仅仅是一项正常的工作,更是向村里歪风斜气宣战,重新树立“两委”威信、凝聚起涣散人心的开局之战。他开始给路两旁20多户村民挨家做工作,先做党员的工作,要求党员带头伐树;再做难点户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通一户工作,就在大喇叭上大张旗鼓地表扬。越往后的户家,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最后自己也招不住劲,把树砍了。路修好之后,群众对村“两委”的看法也改变了,认可了。新支部书记在村里站稳了脚,村党支部重新占据了主导阵地。 在开展村级工作中,他始终牢牢抓住党员干部先锋带头作用这根主线,坚持用制度来约束党员干部,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结合“双述双诺双评”,认真开好支部组织生活会、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会,从党员干部带头逐人谈想法、谈看法,组织党员干部相互谈心,拉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接受党员干部和群众监督。这种做法强化了党员干部的看齐意识,表率作用,激发了村民的共建共享意识,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凝聚起突破发展的思想合力。 实施“以德治村”,春风化雨聚民心 在修路过程中,史兴顺发现,通过广播表扬带来的效果,家家户户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史兴顺和党员群众商议后,制定出一套“以德治村”的管理路子。村里专门收拾出一间能容纳200人的大会议室作为北市村道德大讲堂,每月一次定期邀请市县道德模范、县明德孝文化传播中心和县尼山书院的讲师来讲解传统文化;针对农村实际,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全部喷绘上有关二十四孝和弟子规的画面,让村民出门就受教育;制定推出了北市村村规民约,专门成立由十几位老党员、老族长、老教师等组成的村红白理事会,监督村民遵照执行,移风易俗、倡树新风;投资5万余元在村中心位置建设善行义举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全村推选出的“四德模范”、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既表彰先进、又教育群众;从2010年起,连续6年召开十星级文明户表彰大会,拿出1-2万元重奖村里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党员、致富带头人、诚实守信者等星级文明户,村里专门制作了大红奖牌,请镇、村干部登门授牌,增加了群众的荣誉感,促进村风民风健康发展。以德治村带来了党员群众素质的提高,带来了北市村村风民风的明显改观,全村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和谐局面。2016年,济南市农村精神文明工作现场会在平阴召开,北市村作为重要迎查现场,成了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村。 变扶贫为发展机遇,走出“四位一体”脱贫之路 史兴顺同志十几年的党组织生活历练,面对令人挠头的扶贫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常年靠天吃饭、依靠传统农业维持温饱的贫困村民,仅依靠救济式扶贫不可能从根本上脱贫,要让贫困群众“经济、思想都脱贫”。村集体要积极为村民搭建创业发展平台,通过产业扶贫、技术扶贫,以创业带就业,变输血为造血,使贫困户强智拓富路。2013年,北市村集体以扶贫资金为酵母,流转土地100亩打造了中药材种植基地,成立了种植瓜蒌中药材的合作社,定向供给禾宝中药材公司,通过“支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模式,使92户贫困户成功脱贫,打造了北市村精准扶贫模式,村集体经济也由负数增长为30万元,成功脱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受制于土地流转,种瓜蒌脱贫富民无法大规模推开,带动能力有限。2014年,他充分挖掘本村多年来做绿豆粉皮加工这一传统优势,借助省市扶贫资金,建起了占地40亩、1300平米生产车间的绿豆粉皮加工基地,吸纳30多户贫困村民积极加入,成立了纯绿豆粉皮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北市铺牌”商标,村集体集中精力抓好原材料统购和粉皮成品统销这“两头”,村集体每年增收10万元、承包户每年增收2.5万元。 现在,阿胶加工企业、中粮集团储备库等实力企业的加入,更给北市村的发展注入了强筋壮骨的活力。史兴顺说,北市村将继续坚持以德治村总思路,在瓜蒌中药材和粉皮加工两个合作社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成立股份制村办企业,采取村集体、个人参股方式进行经营。依托青兰高速贯通东阿镇的优势,流转土地发展仓储和现代物流产业。投资新建粉皮储存基地,建立北市农村淘宝店,利用电商渠道扩大以粉皮为代表的农产品销售走向全国,通过产业发展,全面实现村集体和群众的增收致富,巩固扶贫解困成果,让贫困家庭永久性脱贫。思想扶贫、党建扶贫、产业扶贫、道德扶贫“四位一体”的北市精准扶贫模式,引领带动着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