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委 平阴人大 平阴政府 平阴政协 平阴纪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才队伍>> 人才风采
纳言敏行 德艺双馨——记平阴县首届“玫乡名医”于敏生
发布日期:2014-07-31  信息来源:  作者:

    有这么一个人,他深知医学很苦,可他在苦中无悔;他深知医当很累,可他在累中执着;他深知医行很险,可他在险中求胜;他深知医路很难,可他在难中跋涉。他三十年如一日沉迷挚爱于所从事的的医疗事业,他用责任和付出诠释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深刻内涵,他以“纳言敏行、德艺双馨”的高风亮节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医者之歌,他就是平阴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于敏生。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在神经内科门外走廊上、过道里挤满了前来看病的人。粗略一问,这些人当中,挂神经内科于敏生医师号的人就占了80%以上。这些人当中,有本地的,也有梁山,长清,东平等周边地区的,他们都是慕名前来的患者。
    在东平县老湖镇有一批神经官能症患者,他们开始时有一个病人治好病后,就一传十、十传百,直至轰动了整个老湖镇。他们从东平的各村镇到平阴看病,要辗转倒车三次,行程三、四个小时。于主任说,他们的病看透了病因,花很少的钱就会治好,但这种病往往会被误诊,因为病人的自觉症状不一样,有的病人“胸闷气急会被当做冠心病治疗”,有的“头晕头痛还以为得了脑瘤”,有的病人“恶心呕吐还以为胃里出了大问题”,有的治疗了好长时间,花了好多钱也未见效,来到我们这里,看对了症,没花几个钱,病看好了,为病人解决了心头病。
    在神经内科,农村患者较多,医生在处方上一落笔,病人出去的可能就是一年的口粮甚至一间房。为了切实减轻病人的就医负担,于敏生基于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患者疾病的诊治原则是能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能用一种药治疗就不用两种药、可做可不做的检查不做,对于诊断不明的病人,主张先不予治疗或仅对症处理,集中精力和财力明确诊断,避免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患者李某,72岁,脑出血量大,加之营养不良,致使病情一度恶化,因家庭经济贫困无力承担高额的医疗手术费用,只好采用保守治疗来维持生命。于敏生在对其的治疗过程中,兼顾患者病情和经济条件,每天通过数次的查房,结合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对症用药,确保药物能够发挥疗效。同时,他还不断地鼓励患者和家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要坚持不放弃,并从家里拿来衣服和生活用品,做好饭菜送给老人,指导家属帮助老人按摩受压的身体。经过40多天坚持不懈的努力,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出院时生活基本能够达到自理。感激的家属无以回报,买了些营养品送给于主任,均被他退回,并告诉患者家属“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这些东西我不能要,你们还是拿回去吧,多给患者补充一下营养,他比我更需要这些东西” 。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是一项复杂而风险极大的治疗,由此给患者家属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在治疗前,许多患者家属找到于主任,要求送“红包”求得心理上的慰藉。对此,于主任反复拒绝,实在拒绝不了的,以后再找机会退还。曾有一位患者,其家属死活硬塞给一个“红包”,为了不耽误救治时间,让病人家属心里踏实,主任就暂时收下了“红包”,过几天委托护士将“红包”到住院处给病人交了住院费。在于主任那里,我就亲眼看到了这么一个红包,四百元钱叠得很整齐,外面包着一张纸,上面注明“孟宪云、神经内科、住院号01202337、押金400元”,于主任告诉我,像这种情况很常见,你不收病人心里不踏实,所以他经常等上两天在病人出院前给他们交上住院费。
    “其实这都是点滴小事,没什么大事。”于敏生以朴实无华的话语、真诚无私的做事,三十年如一日把他所谓的“小事”做到极致,博得了群众的良好口碑,铸就了病人眼中最神圣的“白衣天使!
待人和善,是他在病人眼里的无形“名片”
    “对人和善,临床诊断水平特别的高”是患者对于敏生的一致评价。
    在采访于主任的两个多小时里,来找他看病的人不计其数,更多的人就像是他的家人。于主任询问症状一丝不苟,分析病因认真透彻,病情诊断明确无误,治疗方案科学合理,注意事项清晰明了。
    平阴县安城乡有一位神经官能症患者,于主任跟他交代了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并写好了用法。这位患者走出门后,又返回来问“副作用是什么来?我忘了,你能写下来吗?”于主任就给他写下了副作用及注意事项,病人走了没多长时间又回来了,问于主任的电话,于主任跟他写好,病人回家之后,给主任打电话副作用是什么,药怎么吃?主任问他“不是全给你写好了吗?”他说掉了。像这样的病人每天碰到许多,平常人可能认为他们是没事找事,于主任说“其实他们很痛苦,我们作为医生的要多一份耐心,慢慢的引导他们,细心的对待他们。”他看过的病人几乎都有他的联系方式,不明白或者有什么问题就随时打电话咨询。“8小时上班、24小时负责”已被他视为行医准则,为方便病人咨询联系,他总是保持电话24小时畅通。
    “什么是好医生?应当是对待病人要耐心细心,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漏诊误诊,看好病,让病人满意。”于敏生质朴的语言一如他质朴而谦和的品质,让病人没有医患的距离感,这种对病人的和善不但成为他无形的“名片”,也赢得了患者尊重和爱戴。
    醉心医学,开拓创新,带动学科发展
    于敏生从事临床内科三十余年,注重理论学习,密切关注国内医学科技发展新动态、新进展,醉心医学,开拓创新,不断引进和实践新技术、新疗法,使神经内科成为医院的重点学科。
    1995年,他在县级医院率先开展了微创治疗脑出血,CT定位血肿部位,对出血量大病人仅用局麻,钻几毫米的小孔就能把大的血肿抽出,在极小风险下就解决了脑出血对生命所造成的危害,使脑出血病人死亡率降低了15-20%。
    2006年,他引进开展了“卒中单元”治疗脑血管病及功能康复的国际先进模式,不单对病人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而且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早期功能康复,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学会怎样预防。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的开展,在县区级医院率先建立起康复中心,并且医院配备了最先进的康复设备,通过有效的康复治疗使大部分病人可以步行出院,80%以上可以生活自理,复发机会也大为降低。有多例截瘫病人和脑干梗塞四肢瘫痪病人通过治疗可以下床行走,1例脑缺氧植物状态3个月的病人意识已恢复,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疗效的提高使神经内科知名度增高,住院病人由原来的每年不足300人次,增加到去年的千余人次,其中周边县病人近一成。
    于主任说,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因性疾病增加,焦虑抑郁病人越来越多,几乎占门诊量的60%以上。为了更好的服务与病人,他于2006年到大连参加了“心身疾病研究学习班”,并进一步学习研究精神疾病和心理学有关书籍,在临床率先开展了有关“神经官能症”、“焦虑”、“抑郁”、“急性应激”的治疗,80%以上的病人得到了治愈。
    去年,有一位50多岁的郭某“不知得了什么病”,头痛头晕浑身难受,发作时感觉马上就要不行了,五、六年间辗转济南、北京多家医院都诊断不出病因。经于主任对他进行全面地了解和细致的检查,确定没有什么器质性的疾病而是“神经紊乱”,为他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包括心理疏导和调整神经的药物,在给病人树立信心的同时进行心理疗法,经过综合治疗患者彻底治愈,再未反复。
    视事业为生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在于主任为病人看病的空挡里,于主任经常站起来活动活动,他患坐骨神经疼已经八年,这个病就是不能久坐,坐久了就无法走路,由于在门诊值班,病人多,一上午都没时间上厕所喝口水,更别提能站起来活动活动了,到了中午,坐骨神经疼的他都无法回家。也许有人说“傻啊,自己难受自己受。”可是在于主任心里“病人的时间是最宝贵的,不能耽误病人的时间,自己再痛苦也要忍着。”
    我看着眼前这个年轻时被大家公认的医院“四大美男子”,脸上已布满皱纹,嘴角还有些歪斜,但是目光是那么慈爱,语气是那样温和,他用他三十年如一日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医德医风、强烈的责任心和永不褪色的热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获得了患者的信任与好评。
做“好医生”是于敏生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并是他为之而奋斗不止的不竭动力。正是因为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信念,才使他医学的海洋里劈波斩浪、遨游奋进。
    回首30年的从医生涯,于敏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为了他所挚爱的神经内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朴素而执着地在平凡岗位上实践着自己的追求,默默无私地奉献着。用他的话说“当一名好医生,让老百姓满意是我永远的追求。”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一做就是三十年!(江旭)
    个人名片:于敏生,男,1957年7月生人,1982年毕业于济宁医学专科学校,同年分配到平阴县人民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1992年任急诊科主任,1993年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1994年任内二科主任,2002年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师,2004年任神经内科主任。连续多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最佳医生、最佳科主任,荣获平阴县爱岗敬业“十佳个人”、平阴县劳动模范、济南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农民致富的领头雁——记省乡村之星张广军
  ·下一篇:大医仁心 扬帆生命之舟——记平阴县首届“玫乡名医”尹燕东
版权所有:www.28365-365.com  网址:www.py-dj.cn  备案号:鲁ICP备09060037号
主办:中共平阴县委组织部  电话:87883811  地址:济南市平阴县府前街25号  邮编250400
设计规划、开发运维:平阴县信息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