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政绩考核发挥着重要“指挥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改进考核方式手段,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解决唯GDP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问题。近年来,西安市全面推行“四位一体”考核评价机制,不断调整考核指标、创新考核方式、强化结果运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在考核内容上,由单一性考核向综合性考核转变 2004年,西安市成立了重点项目督查落实办公室,对承担年度重点项目建设的政府部门进行年度考核,侧重于项目建设的进度、资金投入量和使用效率的考核。2007年,市委成立考评办,将所有区县和市级部门纳入考评体系,侧重于对各单位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评。2009年,中央“一个意见三个办法”颁布实施后,为进一步完善考核工作,市委成立考核办(设在市委组织部),全面推行以年度目标责任完成、领导班子运行和领导干部履职、党风廉政建设、后备干部推荐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考核。推行考核工作以来,西安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的位次普遍前移,城市综合竞争力居中西部地区城市前列,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二、在指标设置上,由偏重经济指标向更加注重民生、社会事业、生态类指标转变 对指标构成和赋分权重及时进行优化调整,从注重经济发展转变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操作中,突出对各区县优势产业的分类考核,对城3区强化服务业考核,弱化工业指标考核;对相关区县、开发区和市级部门增设了治污减霾、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特色指标。同时,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大医疗、教育、就业、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民生类指标的赋分权重。中央关于改进政绩考核工作通知下发后,我们及时调整考核指标内容,强化对GDP增长成本、政府负债率等体现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考核,去年取消了区县GDP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加分,各区县GDP增速达到全市平均值的,就视为完成任务。今年将继续弱化GDP“主导”地位,分值权重从过去的10分调整为6分,取消对3个农业主导区县GDP和工业指标的考核。 三、在考评主体上,由侧重组织评价向注重群众评价转变 以往考核评价主体主要是上级部门,群众参与度不够,被考核单位往往看重上级部署任务有没有完成,不太重视群众的感受,考核的科学性、民主化程度不高。我们设置群众满意度民意调查环节,完善考核结果公示制、群众评议制等多元化评价机制,让下级单位、服务对象、“两代表一委员”评价被考核单位领导班子实绩。把普通群众代表列入区县和开发区考核评价主体,增设政务服务窗口单位行政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等考核评价指标,将群众评价权重提高到各方面评价的40%,使政绩考核工作建立在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 四、在方式方法上,由一刀切考核向分类考核转变 过去考核给各区县、各部门定的是一个标准,不可避免地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一些条件差、基础不好,又非热点部门单位,得不到好名次,考核不能有效调动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根据市级部门职能特点,把市级部门分为经济发展、社会事务、执法监管、政务综合、党委群团和市属高校6个类别;根据各区县主体功能定位、各开发区产业布局的不同要求,把区县分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3类,开发区分为优化发展区和突破发展区2类,分类设置特色指标,强化同类别单位之间的比较,增强了考核的可比性、科学性和公正性。为实现“考事”与“考人”的有效对接,年度考核工作结束后,各考核组向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汇报各单位考核情况,提出被考核等次初步建议。市委组织部结合平时掌握情况,对市管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和市管干部履职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对每个班子的实绩、特点、整体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班子和班子成员评价等次,并就需要调整加强的班子和需要调整的班子成员等向市委提出意见建议,形成综合研判报告,报市委常委会研究审定,作为市委日常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干部、评定“领导科学发展好班子”重要依据。 五、在功能上,由重考评过程向强化结果运用转变 坚持“尊重成果、强化运用”的原则,对考评结果运用作出刚性要求,明确规定干部选拔任用优先从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单位中产生;年度考核结果为一般等次的单位,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原则上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对考核排名靠后的单位采取免去主要领导现职、调离、改任非领导职务等措施进行组织调整。建立综合分析机制和重要问题预警反馈机制,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面上突出问题,采取有针对性谈话提醒。近几年提拔使用、交流重用、选派到重要岗位挂职的市管领导干部387人,其中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干部350余人,占总数的90.4%;在2011年区县换届确定领导班子人事方案时,进一步加大了优秀等次干部的选拔力度,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干部占到新提拔干部总数的80%以上。 六、改进政绩考核工作的思考 必须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为导向。有什么样的指标设置,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发展导向。要不断改革考核指标体系设置,尤其注重对发展质量的考核,引导各区县、各部门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改善。 必须坚持以更多惠及民生为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让群众满意是各级党委政府做好一切工作衡量标准。要坚持把社会公平和群众满意作为政绩考核的刚性标准,注重引导区县、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行之有效的民生工程,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以选准用好干部为目的。考核评价是手段,怎样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从而更好地履职尽责、推动科学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要在制度设计上坚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政绩评价相结合,与选干部、配班子相挂钩,注重在完成中心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本、推进重大任务中考察识别那些理想信念坚定、锐意改革创新、敢于担当负责的干部,用好的作风选拔作风好的人。 必须坚持以务实管用、简便易行为原则。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不是一个“箩筐”,不能把什么工作都拿来考核,更不能搞繁琐哲学,要加强对考核的统筹整合,简化程序方法。只有考核评价内容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并能够根据新的形势任务与时俱进调整完善,程序尽可能简化,操作办法尽可能简便,才能增强考核评价工作科学性和公信度,考核工作才会有持久生命力。
|
|